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上海寶山區推進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社區治理來了“生力軍”(貫徹四中全會精神一線見聞)

本報記者 季覺蘇

2025年11月25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晚上10點多,上海市寶山區淞南十村小區,社區黨總支委員、居委會主任張愛珍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

  “今天又回來這麼晚呀。”丈夫趙建忠揉了揉眼,轉身走進廚房准備熱飯。

  淞南十村是上世紀90年代建成的老小區,老年人多,居委會和志願者隊伍人手卻有限。張愛珍這樣的社區干部經常一忙就到了夜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抓基層、強基礎,是新時代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心所在。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將“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列入其中。

  “我點了外賣,不用熱了。”張愛珍連連擺手。看著拎在手中的外賣,她突然想到,如果能將騎手小哥這樣的“流動”力量轉化為社區治理的“穩定”支撐,許多難題或許將有新的解法。

  第二天,圍繞這個想法,張愛珍和居委會的同事們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

  怎麼吸引騎手小哥“加盟”?新聞裡看到的“暖心驛站”打開了思路:在社區的保安崗亭等空間打造驛站,以“暖心”促“交心”,增強騎手歸屬感,提升凝聚力。

  “暖心驛站”叫“暢小站”。外部統一標識,並辟出一片區域,方便騎手小哥臨時停車﹔裡頭配備一次性雨衣、應急藥箱、微波爐等物資設備。有人來充電,有人來熱飯,有人來小憩……“暢小站”成為騎手小哥和社區之間的“黏合劑”。

  再后來,有騎手小哥向社區干部提議:快遞分揀區沒有頂棚,刮風下雨包裹容易濕,太陽暴晒東西容易壞。社區協調、工人進場,不到一周的工夫,頂棚架起來了。

  將心比心,不少騎手小哥主動把“社區事”當“自家事”,成為社區治理的“生力軍”:哪裡電動車亂停亂放,哪裡車位被佔,小哥拍照發群,社區干部第一時間研究處理。

  “過去各忙各的,現在誰都想著幫一把。”張愛珍說。

  有一天,“暢小站”的桌子上多了一袋水果,下面壓著一封感謝信。

  原來,前一天夜裡,騎手小哥李倫倫發現一位老人在小區裡久久徘徊、好像迷了路,立刻拍照上報。幾分鐘后,社區值班人員聯系到老人家屬。這封感謝信就是老人家屬寫的。

  “社區越來越像自己的家,工作的成就感也更足了。”李倫倫說。

  “暢小站”設立以來,淞南十村的居民投訴工單下降了近一半,停車位被佔的投訴幾乎沒有了。

  如今,“暢小站”及類似空間在寶山區建成50多個,惠及1.1萬余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

  “基層‘末梢’也是治理‘前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寶山區將進一步推進共建共治共享,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寶山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李婷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5日 01 版)

(責編:任佳暉、彭靜)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