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賡續紅色血脈 譜寫氣象華章

陳振林

2025年09月12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945年,人民氣象事業在陝西延安鳳凰山下啟航。回顧波瀾壯闊的80年,每一步都凝聚著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殷切關懷。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氣象事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氣象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80年來,一代代氣象工作者傳承紅色基因,走出了一條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氣象事業發展之路,人民氣象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

  人民氣象事業的80年,是堅守初心使命的80年

  人民氣象事業誕生於戰火之中,為保障抗日戰爭勝利、人民解放而戰斗。自那時起,“堅定不移跟黨走”便深深銘刻在氣象事業的基因裡。進入新時代,廣大氣象工作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時刻把人民的安危福祉放在心中、擔在肩上,堅持趨利避害並舉,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步履堅定。一方面,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集智聚力、協同聯動應對2023年華北極端暴雨、2024年“摩羯”超強台風等重大災害性天氣過程,助力抗震救災、森林草原滅火等突發事件應急救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由“十二五”年均約1300人下降到近五年年均800人以下,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0.6%下降到0.3%。氣象防災減災實踐經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凝練形成了全民早期預警中國品牌“媽祖”,相關產品已在蒙古國、巴基斯坦、吉布提、所羅門群島等國落地應用,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肯定,為服務全球防災減災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另一方面,氣象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從服務軍事、國防、農業等領域,逐步拓展到能源、交通、金融、文旅、健康等國民經濟70余個行業大類,深度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無論是服務老百姓日常生活需求,還是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和工程安全,或是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實現,氣象“一日不可或缺”地支撐保障千行百業、國計民生。如今,氣象服務已成為覆蓋面最廣、滿意度最高的基本公共服務之一。

  實踐証明,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是人民氣象事業發展的立業之本,是一代代氣象工作者永遠不變的初心使命。新征程上,我們將牢記“人民氣象為人民”,聚焦守護生命安全,加快推進新一代短臨預警業務體系建設,持續健全遞進式服務、高級別預警“叫應”和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等機制,聯合多部門提升全社會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的韌性。聚焦服務生產發展,更好發揮氣象生產要素價值,圍繞農業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等重大戰略,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低空經濟等新質生產力發展,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相銜接的綜合氣象保障體系。聚焦促進生活富裕,全方位融入鄉村全面振興和城市工作中,持續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開發更多個性化、定制化氣象服務產品,不斷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氣象服務供給。聚焦保障生態良好,持續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加強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推進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型人工增雨(雪)作業,提升風能、太陽能預報質效,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人民氣象事業的80年,是堅定不移推進現代化建設的80年

  作為服務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氣象預報對生產生活的先導作用日益彰顯,人民氣象事業始終把現代化建設作為工作主線。80年來,多個規劃和氣象發展綱要從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上引領了氣象現代化發展,推動我國氣象綜合實力躍居世界前列。進入新時代,廣大氣象工作者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堅持開拓創新、精益求精,深入攻堅應對極端天氣、適應氣候變化的監測預報預警“實戰能力”,全球氣象服務的步伐不斷加快。圍繞監測精密,建成布局科學、綜合立體的氣象觀測體系,全國氣象災害監測率超過80%﹔風雲氣象衛星整體水平穩居世界前列,為13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842部天氣雷達形成世界最大天氣雷達監測網﹔基於北斗衛星的“三段式”氣象探空模式實現國際領先。圍繞預報精准,開展芯片級核心技術數值預報系統自主研發,預報能力和水平與國際主要業務模式水平相當﹔搭建滿足不同時效要求的無縫隙預報預測業務技術體系,可提前3天至7天預報區域性暴雨、高溫、寒潮過程,24小時暴雨預報准確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台風24小時路徑預報平均誤差62公裡,穩居全球前列。圍繞服務精細,新一代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快速發布17個行業82種預警信息,手機“閃信”強制提醒技術覆蓋全國各地﹔積極打造地球系統大數據平台,初步構建了數字孿生大氣,面向豐富場景的氣象服務不斷邁向分眾化、專業化、數智化。

  實踐証明,氣象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是人民氣象事業的興業之路,是堅持不懈的中心任務。新征程上,我們將進一步聚力攻堅重大核心關鍵技術,加強有組織科技攻關,建立氣象科技任務統籌部署、跨部門跨行業聯合攻關機制,加快推動國家科技重點專項立項實施,持續提高數值預報“氣象芯片”水平,推進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與氣象深度融合應用。我們將進一步提升基礎業務能力,堅持共謀共建共享共治,依托重大工程提升氣象設施建設水平,研發新一代風雲氣象衛星、天氣雷達及各類新型氣象觀測設備,加快推進基於氣象的地球系統數據平台建設,努力開發更多的自主可控數據產品,組織實施好跨部門多源異構數據的匯聚共享、開發利用、有序流通和安全可控。我們將進一步強化高水平人才支撐,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動氣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加快人才高地建設,不斷提高氣象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

  人民氣象事業的80年,是薪火相傳砥礪奮進的80年

  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廣大氣象工作者始終以建設國家、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為己任,胸懷天下、堅韌不拔、接續奮斗,在紅色血脈的傳承和滋養下,孕育形成了歷久彌新的氣象優良傳統和作風。進入新時代,廣大氣象工作者心系“國之大者”,把個人價值追求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把氣象現代化建設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為氣象高質量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氣象工作者深知,必須盡百分之百的努力,讓天氣預報更加准確。為此,國省市縣四級氣象部門實行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晝夜輪轉、全年無休﹔廣大科研業務人員瞄准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潛心鑽研、勇攀高峰﹔近萬名基層職工常年堅守在高山、海島、荒漠、極地甚至是“生命禁區”的艱苦台站,恪盡職守、默默奉獻。氣象工作者銘記,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人民氣象事業自參與保障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而起步,而今一大批氣象工作者,或是在世界氣象組織(WMO)以及包括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在內的27個全球和區域專業氣象中心參與全球氣象治理,或是參加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全球氣候變化科學評估,或是遠赴海外從事建站支撐、技術支持、服務支援等工作。在火熱的實踐中,兩院院士、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選者、國際氣象組織獎獲得者等頂尖人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大國工匠、國家卓越工程師、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一大批先進個人和集體不斷涌現。

  實踐証明,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攻堅克難的制勝法寶,是人民氣象事業傳承發展的精神支撐。新征程上,我們將從延安精神中汲取養分,在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實踐中錘煉品格,發揚“忠誠為民、精准及時、創新奉獻”的氣象優良傳統,樹牢“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績觀和“有為才有位、有位更須有為”的事業觀,培養造就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視野開闊、作風優良的氣象隊伍,積極參與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堅決扛起加快建成氣象強國的時代使命。

  撫今追昔,氣象萬千﹔繼往開來,萬象更新。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傳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瞄准國際一流,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氣象力量,譜寫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氣象新篇章!

  (作者為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2日 12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