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貴州龍裡縣推廣山地丘陵農機——

機收劃算,這筆賬“老把式”算得清楚(秋收進行時)

本報記者 蘇 濱

2025年09月12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圖為梁士高駕駛收割機收水稻。
  本報記者 蘇 濱攝

  稻田黃澄澄,稻谷沉甸甸,機器聲轟隆隆,履帶印跡一道道,又是一個收獲的季節。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裡縣灣灘河鎮翠微村,水稻開鐮。梁士高熟稔地操縱著收割機。

  52歲的梁士高是水稻種植大戶,也是當地為數不多的農機手之一。“噗噗噗”“噠噠噠”……露水一干就進田,直到晌午,收割機還在爬坡、過坎。刀片轉動,水稻被齊刷刷地卷進機器。切割、脫粒、裝車,一氣呵成,又好又快。

  這“快”,雇主羅如康有切身體會。

  以前收稻谷,這名63歲的“老把式”年年雇人揮鐮刀。一畝地,三人上陣,一天才能割完,每人工錢200元。

  收完不算完,還要一捆一捆運回家,全家上陣忙脫粒。先做個1米多寬的方形木箱,高舉稻穗往裡砸,憑借碰撞和沖擊脫粒,一天下來胳膊酸痛。實在堅持不住,老羅花1700元購置了一台打谷機,一畝地千把斤收成,2人2天完成脫粒。

  沒想到,還能更快。去年9月,梁士高開了農機來,一畝地從收割到脫粒,僅用半小時。“用機子一畝100元,一畝地能打1000多斤稻谷,還省去人工脫粒的時間,連稻谷稈兒都直接打碎,撒在田裡做肥料,怎麼都比人力劃算。”老羅盤算得清楚。

  這算盤在他心裡已經打了好一陣子。5年前,縣裡就推廣水稻收割機,像許多村民一樣,老羅也猶豫。一來,“巴掌田”“雞窩地”,機器能不能倒騰開?二來,農民把糧食看得重,萬一機器收不干淨,還易掉谷子,實在心疼。“后來算明白了,說是機收浪費谷子,其實用鐮刀割,也容易掉土裡,這跟水稻的成熟度有關。”老羅說。

  在梁士高看來,機損率也和收割技術有關。去年8月,鎮裡免費組織水稻收割機培訓,跑運輸的他免費學了半個月,回來給老羅每收一畝地,掉地裡的谷子得有100斤左右。

  今年,梁士高的技術愈發嫻熟,來回穿梭不用說,遇上1米高、45度陡的斜坡,墊塊自制鐵板,也能輕鬆越過。收一畝地僅用15分鐘,掉落的谷子約80斤,一旁的老羅頻頻點頭。

  “丘陵山地,開農機有講究,合理規劃路線是關鍵。先從中間收,走直線、少打彎,畢竟地塊小,一打方向容易壓到糧食。所以田小收得慢,田大收得快。”開農機第二年,梁士高琢磨出門道。

  去年,梁士高以一年7000元的價格,從鄰村租了一台收割機。“一年隻用一個多月,貴是貴了點,但自家用得上,還能服務其他人,有賺頭。”當年秋收,他一天沒休,服務200多畝地,扣除油錢,還能淨賺一萬元。今年他要打磨技術,力爭讓谷子掉落得更少。

  翠微村種有3000畝水稻,村民外出打工的多,種糧勞動力較少。梁士高告訴記者:“老百姓見不得地撂荒,常年外出的,會主動找人流轉土地。”就這樣,有了種糧大戶,少則種30畝,多則五六十畝。從種到收,單靠人力忙不過來,機械化是大勢所趨,也大有可為。

  近年來,龍裡縣建設高標准農田,打造水稻育秧、插秧、收割全程機械化種植示范點,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宣傳力度,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程度。

  “村裡買了兩台水稻收割機,成立農機合作社為周邊提供服務。去年全村水稻耕、種、收機械化率超過70%,今年有望達到85%。”翠微村駐村第一書記龍盛剛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2日 02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