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我國持續開展調查監測,自然資源家底更厚——

新發現大中型油氣田和礦產地534處(權威發布·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本報記者 常 欽

2025年09月11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全國耕地面積達19.4億畝,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森林覆蓋率達25.09%,成為全球增綠最多最快的國家﹔海洋生產總值達10.5萬億元,比2020年增加2.7萬億元﹔新發現大中型油氣田和礦產地534處……9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自然資源部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關志鷗等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自然資源工作。

  “十四五”時期新發現10個大型油田、19個大型氣田

  自然資源是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十四五”以來,我國自然資源家底更厚,根基更穩。關志鷗介紹,通過持續開展土地、礦產、海洋、水、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和國家公園等9類自然資源的調查監測工作,我國動態掌握各類資源狀況。

  耕地保護成效卓著。截至2024年底,全國耕地面積比2020年增加2800萬畝,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格局逐步形成。

  礦產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摸清有查明資源儲量的163種礦產的數量、分布和開發利用狀況,油氣、銅、鋰等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取得重大突破。自然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許大純介紹,“十四五”時期新發現10個大型油田、19個大型氣田,深層煤層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有力支撐了我國石油穩產2億噸、天然氣產量超2400億立方米。在甘肅涇川和黑龍江嘉蔭探獲兩個特大型鈾礦,為我國鈾礦資源安全奠定重要基礎。

  老資源基地煥發生機,山西孝義鋁土礦、山東膠東金礦等新增儲量可觀﹔新資源基地相繼崛起,遼寧大東溝金礦有望成為又一個世界級金礦。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也取得重大找礦突破,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省份發現一條長達2800公裡的“亞洲鋰腰帶”,找到多個大型和超大型鋰礦。

  藍色經濟動能強勁。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海洋能、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介紹,我國已成為海洋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之一,海洋水產品總產量連續36年穩居世界第一﹔海洋油氣成為增儲上產主力,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佔國內原油增量的70%以上﹔“夢想”號大洋鑽探船、“深海一號”生產儲油平台等“大國重器”相繼建成使用。

  綠色版圖持續擴大。全國林地、草地、濕地面積分別達到42.53億畝、39.12億畝、8.34億畝。森林蓄積量達到209.88億立方米,提前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目標。

  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全國累計完成整治超1000萬畝

  “十四五”以來,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國土空間格局持續優化。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目前,城鄉空間的品質明顯提升。”關志鷗說。

  重大生態工程扎實推進。廣東、浙江等地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全國累計完成整治超1000萬畝,建成一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240多萬畝,整治修復海岸線820公裡,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優良率提升至60%以上。我國紅樹林面積達到46.5萬畝,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

  “三北”工程攻堅戰成果顯著。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劉國洪介紹,“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兩年多來累計實施項目415個,完成建設任務1.64億畝。通過探索以路治沙、“光伏+治沙”、產業治沙等多種模式,堅持以水定綠,宜喬則喬、宜灌則灌,科爾沁沙地重現稀樹草原風光,塔克拉瑪干沙漠戴上“綠圍脖”。

  國家公園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國家公園建設體制試點全面完成、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首批5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運行,整合了原有120多個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得到大尺度、全要素提升。三江源國家公園“中華水塔”更加穩固﹔大熊貓國家公園實現了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的完整統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野生虎豹數量由試點初期的27隻、42隻分別增長到70隻和80隻左右……同時,通過生態管護、特許經營等形式,首批5個國家公園的近5萬當地居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雙贏。

  5個國家公園、1096個重點區域完成確權登記

  “‘十四五’以來,我們主動服務基層、服務民生,著力優化自然資源配置,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關志鷗說。

  全力做好資源要素保障。“十四五”以來,針對各地重大項目需求,合理配置自然資源要素,努力做到“應保盡保”,累計批准建設用地2697.4萬畝、用海用島1.12萬平方公裡、新設採礦權5987個。通過實行“一站式”辦理、包片蹲點服務,審查環節壓縮2/3,審批時長壓縮1/3。為適應城市內涵式發展需要,引導用地結構優化,“十四五”以來,累計處置閑置土地面積500多萬畝,完成低效用地再開發171萬畝。

  當好自然資源資產的“大管家”。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庄少勤表示,“十四五”以來,圍繞解決所有者不到位的問題,主要在明晰產權、統一登記和價值實現等方面作了積極探索。

  著力深化拓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目前,5個國家公園、1096個重點區域完成了確權登記,綠水青山都有了“戶口簿”和“身份証”,激發資源保護和開發的主體責任。

  數字化治理效能提升。庄少勤介紹,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以統一現狀底圖、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平台,有效化解以往因標准不一造成的管理矛盾。持續提升不動產登記便利化水平,實行抵押登記等業務“跨省通辦”,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實現登記服務高頻事項“全程網辦”,“交房即交証”已經覆蓋2200多個縣市,化解了1500多萬套影響登記房屋的歷史遺留問題。

  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亮點紛呈。南極秦嶺站崛起冰原,“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准站一張網”建成運行,“天地圖”日均服務調用量超10億次。我國推動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落戶中國,發起並牽頭實施深時數字地球等12項國際大科學計劃,“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記者手記

  把自然資源管得清、護得好、用得活

  “十四五”時期,我國自然資源家底更清、根基更牢。

  管得清,家底明,發展心中有數。從肥沃田地到廣袤森林,從地下礦藏到藍色海疆,一系列大規模調查監測摸清資源家底。明晰的“賬本”,是科學規劃、精准施策的基石。過去因標准不一造成的耕地林地空間矛盾,如今在“一張圖”上得以化解。

  護得好,“顏值”高,生態普惠民生。兩年多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1.64億畝,曾經的廢棄礦山變身網紅公園,城鄉“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生態保護修復不再是單一的植樹種草,而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高“顏值”的生態環境,正轉化為高品質的生活體驗和實實在在的富民產業,生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刻內涵。

  用得活,“產出”豐,增長動能澎湃。內蒙古牙克石把冬季閑置冰面變成測試汽車的“熱產業”,湖南桃江將多種資源“打包”出讓實現收益倍增……通過明晰產權、優化規劃、創新配置,沉睡的自然資源被喚醒,其多元價值被充分釋放,產生了顯著的“乘數效應”,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手握殷實的自然資源家底,走好保護與發展協同並進之路,我們守護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也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1日 03 版)

(責編:彭曉玲、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