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世界遺產達60項,博物館年接待觀眾近15億人次

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權威發布·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本報記者 李卓爾

2025年09月11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數據來源:國家文物局
  制圖:汪哲平

  9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表示,“十四五”時期,國家文物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取得歷史性成就。

  文物保護狀況全面改善,文物安全形勢總體向好

  堅持保護第一,守護國之瑰寶。“十四五”時期,文物保護力度持續加大、成效明顯。饒權介紹,近2000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工程有力推進,1200余項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有效實施,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集中連片保護。文物安全形勢總體向好,在整治法人違法、打擊文物犯罪、防范安全風險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文物保護立法實現重要突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文物事業進入依法治理新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修訂公布,理順了水下文物保護管理體制和執法機制,助力了我國水下考古水平躋身世界前列。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孫德立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文物保護法為統領,6部行政法規、10部部門規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規為主體的文物保護法律體系,構筑起了依法保護文物的“銅牆鐵壁”。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首次納入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相關表述,加大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中的跨部門協同力度。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表示,目前已有圓明園石柱、豐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特別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帛書——長沙子彈庫戰國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在流失美國79年后回歸了祖國。

  科技對文物工作的引領作用日益明顯。近年來,聚焦文物“防、保、研、管、用”等應用領域的科技攻關取得了重要進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喬雲飛介紹,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手段廣泛應用,火災探測、自動滅火、防盜預警等新裝備大幅提升了文物風險監測預警的能力﹔土遺址病害診斷評估、防風化技術研發系統化推進,文物病害科學診斷方法和動態監測技術均取得了突破。

  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有力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十四五”時期,全國博物館新增藏品889.2萬件/套。全國備案博物館7046家,其中免費開放6444家,佔比91%以上。全國備案博物館年接待觀眾近15億人次。“基本建立起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我國博物館事業實現蓬勃發展。”喬雲飛說。

  在傳播文化、服務公眾方面,5年間,中央累計投入免費開放補助資金超150億元,博物館接待觀眾超41億人次,連年組織“博物館裡過大年”等活動,積極推進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力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

  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方面,全國每年舉辦展覽超4萬個、教育活動超50萬場次,有力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增強了人民精神力量。

  “博物館熱”也帶來“預約難”的問題,特別是在節假日,一些熱門館“一票難求”。“這對博物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盼。”喬雲飛介紹,“對此,我們積極指導各地文物部門和熱門博物館採取一系列有效舉措。”一方面,增強供給能力,通過大館帶小館,巡展、借展、聯合辦展、“雲展覽”等方式,把更多優質文化資源送到基層﹔另一方面,提升服務質效,科學實施預約機制,豐富優質文博內容,優化參觀線路,提升公眾參觀體驗。特別是在寒暑假和節假日,通過調整單日預約量、取消閉館日、延長開放時間等方式主動應對,最大限度滿足觀眾需求。

  喬雲飛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強博物館建設科學規劃,推動各級各類博物館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公眾美好生活需求相契合的博物館“生活圈”。

  增進人文交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十四五”時期,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捷報頻傳,北京中軸線、西夏陵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我國擁有世界遺產60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41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解冰介紹,目前,“景德鎮手工瓷業遺存”“三星堆—金沙遺址”“江南水鄉古鎮”“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不斷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由中國倡議的首個區域性文化遺產領域政府間國際組織“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正式成立,成員國、伙伴國、觀察員國擴展至20個,牽頭成立國際標准化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為文化遺產國際治理體系建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饒權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在4個國家開展6處文物古跡保護修復,49項中外聯合考古項目涉及28個國家和地區。

  增進人文交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一大批文物進出境精品展覽擦亮中國文化遺產“金色名片”,舉辦文物進出境展覽和交流活動300余場。推出“秦漢文明展”“絲綢之路”等文物外展知名品牌,引進“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等重磅文物進境展覽,有力發揮文物資源獨特魅力。

  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創性貢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饒權介紹,我國考古發掘方艙、移動實驗室等專有裝備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深海考古取得重大突破,上海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實施整體打撈和考古發掘,推進考古跨學科研究和出水脆弱文物保護新范式。

  “由我國牽頭發起的世界絲綢互動地圖、‘瓷器起源、傳播與全球化’等國際文物科技合作計劃吸引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參與,文物在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的價值不斷凸顯。”喬雲飛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1日 07 版)

(責編:唐宋、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