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八路軍戰士沈長龍17歲參軍抗日、16處傷疤在身

“多少人流血犧牲,才換來我們的勝利”(時空對話)

本報記者??王??者

2025年07月28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沈長龍近照。
  本報記者??王 者攝

  走進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小店鎮小官庄村的一處農家院落,99歲的抗戰老兵沈長龍凝望窗外,他布滿歲月痕跡的手輕撫過一尊木雕,指尖在粗粝刻痕間緩緩游移。

  木雕是沈長龍親手刻的老戰友來永年。老人與木雕目光匯聚,穿越八十多載烽煙,與來永年並肩戰斗的場景再次浮現眼前。

  “又夢到他了,跟我一塊打仗、上課,教我打鞋墊子……”話音未落,沈長龍眼中已噙滿淚水。

  為什麼要參軍?

  “八路軍告訴我們,勝利后准能過上好日子”

  “1943年2月,一支八路軍隊伍在我們村駐扎下來。”沈長龍緩緩地說,“那些戰士,跟別的兵不一樣。”

  沈長龍回憶,八路軍來到小官庄村后,幫鄉親們挑水、掃院子,還教娃娃們識字,“八路軍告訴我們,勝利后准能過上好日子,聽著心裡可有盼頭了!”

  年輕的沈長龍深受感召,決心參軍報國。“王指導員,我要參軍打鬼子!”他天天圍在濱海軍區莒中獨立營四連指導員王景任身邊,一遍遍說。

  當時,莒縣正深陷日偽拉鋸戰泥潭。王景任看著沈長龍眼中那份熱切與執著,便將小官庄村西河沿一處哨位交給他:“沈長龍,這個崗哨就是你的陣地,你要看好,有情況馬上報告!”沈長龍緊握紅纓槍,稚嫩的臉龐上寫滿剛毅。

  “當兵要打仗,當時您才17歲,心裡不害怕嗎?”記者問。

  “不害怕!”沈長龍斬釘截鐵地答道。

  1943年,17歲的沈長龍入伍。來到部隊之后,他結識了年長他4歲的戰友來永年。來永年手把手教沈長龍使用手槍、打鞋墊子,還跟他分享老家的趣聞。漸漸地,兩人成為好朋友,約定並肩戰斗,一起趕走侵略者。

  “他就像我的好大哥一樣,關心關愛我的生活。”在來永年的幫助下,沈長龍很快熟悉了部隊的環境,做好上陣殺敵的准備。

  哪場仗記憶深刻?

  “我們喊著‘為連長報仇’,不顧一切地沖向敵軍”

  “當年打了不少仗。有幾場就像刻在腦子裡一樣,這輩子都忘不掉……”經過戰火淬煉,沈長龍由一名新兵迅速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戰士。

  “那一仗打贏了,可代價太大了。”回憶泛起漣漪,沈長龍想起刻骨銘心的一場戰役。

  1944年2月,莒縣夏庄據點攻堅戰打響,沈長龍所在的部隊擔負起這次戰斗的主攻任務。日軍據點堅固,沈長龍隨連長王澍華潛伏於夏庄村東北角溝壑之中,等待時機主動出擊。

  伴隨一聲沖鋒號撕裂長空,連長王澍華身先士卒,帶領戰士們直扑敵軍陣地。激戰中,王澍華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我們喊著‘為連長報仇’,不顧一切地沖向敵軍。”沈長龍與戰友們舍命沖鋒,最終攻克日軍據點。

  抗日戰場上,不但需要浴血的勇毅,還需要克敵的智慧。

  1944年5月,沈長龍所在部隊奉命攻打張家圍子的日偽軍據點。沈長龍所在的部隊計劃挑選幾名戰士,喬裝打扮成日軍,通過智取拿下這個易守難攻的據點。

  偵察班長孟慶友先打頭陣,巧妙地將百余名日偽軍誘至據點的操場集合。聽到作為暗號的吹號聲,沈長龍一行大模大樣地敲開敵軍駐扎地大門。“跟他們嘰裡呱啦一陣糊弄,等我們進入駐扎地,亮出手裡的槍,敵人全蒙了!”就這樣,沒有費一槍一彈,他們俘敵百余人。

  1945年7月,抗戰勝利前夕,日偽軍在莒縣龍山鎮新旺村設立據點,企圖控制泰石公路。滂沱大雨中,沈長龍隨濱海軍區獨立第三團二營,在二營副政委曹吉亭率領下向敵陣沖鋒。雨水浸透軍裝,泥濘沒踝。激戰中,一顆炮彈在近處炸響,曹吉亭重傷倒下。在血水、雨水、泥水交織中,他們奮勇殺敵,最終攻下了據點。

  戎馬一生,沈長龍的身上有16處傷疤。“這塊疤就是跟鬼子拼刺刀時留下的,當時拉破了也不知道疼。”沈長龍摸著左手虎口處一條長長的疤痕,從那以后,這隻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變得僵硬蜷縮,“當時心裡就一個想法,死也要把新旺的據點攻下來!”

  勝利后想干什麼?

  “仗打完了,該建設家園了”

  “永遠忘不了啊!營長那天說要給大家通報一個好消息。”提起1945年8月15日,沈長龍的聲音有些顫抖。

  “營長把大家叫到一起,跟我們宣布‘日本鬼子投降了!無條件投降!’。”老人描述著那個歷史性的瞬間,眼神煥發出光彩。

  “巍巍長白山,滔滔鴨綠江,誓復失地逐強梁”!沈長龍與來永年忘情擁抱、跳躍,嘹亮的《八路軍軍歌》在空中回蕩。“多少人流血犧牲,才換來我們的勝利。”沈長龍說。

  1946年3月,帶著滿身榮譽與16處傷疤,沈長龍回到家鄉。脫下軍裝,赤子之心從未更改。“仗打完了,該建設家園了。”沈長龍說。

  回村后,沈長龍擔任村農會主席,帶領鄉親們投入到生產中,將戰場上的勇毅化作建設家鄉的汗水。農閑時分,他還重拾祖傳的木匠手藝,為鄰裡打制板凳、修補家什。“看著鄉親們用著我打的家具,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心裡也踏實。”沈長龍說。

  馬上迎來期頤之年的沈長龍,記憶逐漸衰退,但戰友們一張張永不褪色的年輕面龐,永遠刻在他腦海中。“今年開春,又夢見永年老哥了。”沈長龍的聲音帶著深深的懷念。第二天醒來后,沈長龍找出塵封多年的刻刀,在記憶深處追尋來永年的容貌,花費一周時間制作一尊木雕,放在床頭。“長臉、高鼻梁,永年老哥的臉就像在我眼前,卻怎麼也刻不像了。”說到這,他黯然神傷。

  沈長龍身上浸透血與火的故事,正化作滋養后輩的精神沃土,在子孫心田播下赤誠的種子。2004年寒冬,沈長龍的孫子沈國棟踏上軍旅征程。臨行前夜,老人緊握孫子的手,字字千鈞:“參軍打仗,沖鋒在前,不能后退。”沈長龍的外孫王月磊、侄子沈桂軍和沈桂亮……多名家族后輩都穿上軍裝,投身保家衛國的行列。

  如今,沈長龍雖已腳步蹣跚,但一有時間,總是喜歡去趕集。走過集市,頭頂晴朗的天空,兩旁喧鬧的人間煙火,正是當年那個在泥濘中奮勇殺敵的少年所渴望的圖景。

  (劉棟、鄭麗娜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8日 10 版)

(責編:劉圓圓、萬鵬)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